当前位置: 首页>关注 >

透过文物看鲜活的历史 看文明相互交融

2023-07-27 16:30:11 来源:央视网


【资料图】

央视网消息:传承中华文明之美,搭建文明互鉴之桥,欢迎收看系列报道《博物馆里的中华文明》。中原和草原,两者之间长期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两者互相通婚、贸易,偶尔也会有交锋,双方的文化各具特色,又在一次次的碰撞中彼此交融发展,出土于战国时期一座匈奴墓葬的鹰顶金冠饰就充满着中原和草原两种文化的神秘色彩。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内蒙古博物院,从文物中触碰千百年来游牧与农耕两种文明相互交融留下的痕迹。

总台记者 于明月:这里是位于呼和浩特市的内蒙古博物院。从外观上就能看出,这座建筑的设计灵感就来自于草原。它整体造型的寓意是美丽辽阔的草原上矗立着刻满年轮的毡包,旁边蜿蜒的小路象征着草原从幽深的远古走来,又向美好的未来走去。两侧舒展的飘蓬代表着草原上圣洁的哈达,迎接八方来客。这座博物院里面收藏有古生物化石、历史文物、民族民俗文物15万余件,在众多文物之中如果要说出一件镇馆之宝,大家一定会想到“鹰顶金冠饰”。

总台记者 于明月:这里是鹰顶金冠饰所在的边关岁月展厅。

内蒙古博物院典藏部处长 郑承燕:我们看这件鹰顶金冠饰实际上是由两部分构成的。最上面部分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个鹰的形象,鹰首和颈部是由松石来做的,整个身体是锻造成老鹰翱翔的形象。老鹰的下面是四只羊和四只狼相互咬斗的场景。如果你细看,这个工艺是非常的精湛,也特别的生动。

鹰顶金冠饰整体由冠顶和额圈两部分组成,呈现出雄鹰俯瞰狼咬羊的生动情景。冠饰由纯黄金磨铸而成,散发着十分浓郁的草原气息,而在四羊和四狼要相互咬斗的这一部分又显现出中原传统的金银器篆刻工艺。

内蒙古博物院典藏部处长 郑承燕:从这一个器物上来说,又有北方游牧民族常见的游牧、游猎的题材,从制作工艺上,又是中原传统的金银器的制作工艺。所以,从这一件器物本身就可以完美体现中原和游牧民族相互在技艺方面是交流的情况。

观众 孔启言:在几千年前就有这样的制作工艺,能将鹰还有狼的形象呈现得如此栩栩如生,让我们觉得先民们的智慧,制作工艺非常精妙,再一次感觉到了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鹰顶金冠饰出土于战国时期的一座匈奴墓葬,当时,匈奴在北方活动频繁。到东汉时期,匈奴内部产生了分歧,部分匈奴人南迁逐渐融入到了从中国的东北部崛起的鲜卑族当中。鲜卑族中的一个分支——宇文部鲜卑后来演变成了中国历史上的契丹。2003年,内蒙古通辽市一个采石场的工人在吐尔基山炸山时无意中炸出了一座辽政权时期的古墓,墓中完整的彩绘木棺在内蒙古地区尚属首次发现。这具彩绘木棺棺椁相套,下有棺床,共计八层,上面雕刻有仙鹤、凤凰、牡丹、祥云等图案,四周悬有铃铛。其中,金凤彰显着墓主人显赫的社会地位。而大量的铃铛装饰则表明了墓主人契丹萨满教神职人员的身份。

内蒙古博物院典藏部处长 郑承燕:契丹族传统的葬俗是以火葬和树葬为主。这个棺葬是和中原进行交流以后,学习中原的葬俗。从这一具彩棺也可以看到,在整个辽时期,契丹族和汉族在葬俗方面,包括在墓葬形制方面,包括彩棺上面用的一些纹饰方面,是存在很深入的交流和交融的过程。

吐尔基山辽墓彩绘木棺有着非常鲜明的唐代文物风格,是游牧文明同农耕文明深度融合的见证,展现出一个兼容并包的时代景象,也正是农耕和游牧两种文明不断地碰撞、交流和演进,才缔造了今天绚丽多姿的中华文明。

关键词:

推荐内容